山水清华——童中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1月26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山水清华——童中焘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童中焘的作品,风神凝远,意境清脱。山川浩荡、流云飞瀑、松风长歌,皆非视觉的简单复刻,而是认知的理性表达,是搜妙创真,以手运心的流露。
童中焘,1939年生于浙江鄞县,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主攻山水画,曾任陆俨少助教、中国画系主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本次展览主题“山水清华”缘自其作品《山水清华》,这幅画笔墨清俊,气势刚正,最能代表童中焘先生的山水画风格、治学之道和人格魅力。展览期间,童中焘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作品30件/套。
展览现场播放美术报出品短片
本次展览分为“望岳”“寄畅”“云起”和“映道”4个板块,展出作品近150件,呈现了童中焘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代表作品和相关文献,全面反映了他的创作风貌和艺术主张。童中焘在中国山水画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坚持“清”“正”二字,他认为中国的正统学术思想都是沿着“清”“正”的路径向前发展的。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一层1、8、9号厅,展至12月5日(周一闭馆)。
童中焘
前 言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自古以来,浙派绘画便以清朗健拔之风卓立于艺坛画史。文化亦如是,浩然正气与铮铮风骨备受浙地文人推崇。
浙江鄞县,北宋王安石所开创“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织麻”之理念,历经千年而酝酿出尚礼崇信、文风炽盛的地方文化精神。童中焘于20世纪30年代末出生鄞县书香门第,父辈中童第德、童第周等皆为时代翘楚。深厚的家学、淳朴的家风,潜移默化地濡染了他的成长。
童中焘早年师从潘天寿、陆维钊等书画大家,为顾坤伯入室弟子,曾任陆俨少助教。经前辈大师名家耳提面命,他长年沉潜于中国书画参悟其理其道,深得个中三昧,笔墨有根脉,语言见时代。
我认为,平面图式、骨骾意象、清脱意境和圆融表达,乃理解童中焘其人、其艺的四道门径。
童中焘所营构的画面空间,不是指向纵深而是倾向平面。或言,是一种平面图式。然,此平面图式却难得地综合了中国画的平面性特徵与西方近现代以来的平面性经验,一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冲和舒缓;亦如岩岫巉绝,断崖回溪,张力十足。于此,画家将笔墨写就的点线面素材分解出丰富多变的组合形式,再有序地编织出虚实互生的空间,彰显笔墨价值的同时,释放造型的自由。其间,妙韵流动,味之无穷。
对应平面图式,童中焘作画注重意象的骨骾之美。毛笔柔软无定,何以有骨骾?表面上,此为工具驾驭的要求,实则内在力量的唤醒与充实。所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其骨、其骾、其意、其象,皆拜运笔“双向调节”各种矛盾所玉成:刚柔相济,巧拙相辅,互为表裡。故,骨骾者,恰在于笔锋触处锋芒隐现,线条韧而矫健,墨色活而厚丰,“骨”自力出,“骾”自毫生。由是,通过与媒介、与自我、与生命的对话,童中焘借意象之骨骾外化出人格之耿介。
童中焘的作品,风神凝远,意境清脱。其清者,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来龙去脉一目了然。其脱者,谓观物取象与客观物象拉开距离,在似与不似之间。山川浩荡、流云飞瀑、松风长歌,皆非视觉的简单複刻,而是认知的理性表达,是搜妙创真,以手运心的流露。此中,饶有真意。究其根源,清脱意境来自童中焘的淡泊心性。他笔下的大千万象,实乃以心性体会自然所妙造精神自然,亦映涵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机息便有月到风来,心远自无车尘马迹。
童中焘认为,“中国画合心目,通内外,是一个超越性的、圆融的整体”。而他也藉由中国画去印证、实现艺术的超越与圆融:心摹宋画之雄、元画之逸、明画之雅、清画之淡;手追黄宾虹之浑穆、潘天寿之奇正、陆俨少之流荡、李可染之方整、顾坤伯之晕润。毫端处——峰峦秀起、云烟变灭、城市高楼、水坝港口、宫宇楼台、园林亭榭,乡野村舍,纷纷涌现。文人画之灵动、院画之雅贵、界画之精谨共在,传统之意蕴、现代之构成兼备。尤可贵者,童中焘还能与时俱进,与物俱化,汇通诸家,圆融诸法,独自成我。
童中焘 此地多烟霞 1995
童中焘颇心仪一代儒宗马一浮。马一浮曾说:“游艺之事,当在依仁之后”,“须知最高艺术,当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童中焘笃信斯言、践行斯论,胸存浩然气,笔底起风云,于山水图像中潜藏脉脉悲悯情怀,铺陈出堂堂正正的仁者底色。诚如《学记》所云:“释回增美”。他始终不忘去除惯性、懈怠、躁进、轻慢等诸多除邪辟习气,专注为画面赋予秩序,为笔墨注入理性。正是秩序与理性,使童中焘的艺术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成为自有代谢吐纳的新生命体。也正是秩序与理性,让童中焘的艺术不仅美质日增日醇,更超越审美内化为生命哲学意义上的存在之真。
为画,要在变化景物;为学,务在变化气质。中国画之根本,即“以文化价值为核心,形成特殊风格而独立,而臻高度”。多年来,童中焘目注心凝于传统经史子集及西方哲学文艺,研理别美恶,师古循法度。深广全面的学养积累,为他渐镀得不坏之金身,以大文化视野观照艺术人生,终进技于道。
童中焘 雁荡记游 2014
童中焘仿佛一位长途跋涉的行者,目标明确、眼神坚定、步履沉稳。纵有万般扰攘,依旧自有我在。这,是自信,亦是自得,更是自在。让我油然想起高二适先生为陆俨少先生画作所题“古道盎然”。陆先生深以为然。既古而新,便可得生机一片,蓬勃盎然。童中焘先生何尝不是如此?
心源中得意无尽,造化穷工观云涛。
值人艺俱老之际,童中焘先生将从艺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彙聚于国家美术最高殿堂,向观众展示毕生求索之成果,焘养之境界,与世人分享一生问道、体道之心得。
就让我们在他的山水世界中坐究四荒,澄怀味象,用心去感受那一个个畅神归处吧。
▼点击下图订阅2024年《美术报》
由于公众号改变了推送规则
不想错过精彩内容常点“赞”和“在看”哦